兴市府办〔2011〕29号
关于印发兴宁市应急管理示范区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应急委成员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兴宁市应急管理示范区建设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镇政府(街道办)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力推进,确保在2011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示范区建设任务。市应急办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检查和指导,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示范区建设经验,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兴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兴宁市应急管理示范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应急规划 市级: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及应急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组织实施。 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编制应急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组织实施。 二、组织体系 市级: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应急专家组;领导机构负责人为市长,办事机构人员编制4人以上(不包括政府值班室)。 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机构负责人为镇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村(社区):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机构负责人为村(社区)主任,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机构负责人为企业法人,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学校: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机构负责人为学校校长,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三、应急预案 市级: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专项应急预案15个以上;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次数要占专项预案总数的60%以上。 镇(街道):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可以是:防洪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疫情应急预案、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10个以上;每年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次数不少于6次。 村(社区):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可以是:防洪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5个以上;每年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次数不少于3次。 企业: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可以是: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环境污染应急预案、防火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5个以上;每年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次数不少于3次。 学校: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可以是: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火应急预案、校园学生意外伤害应急预案、学校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5个以上;每年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次数不少于3次。 四、应急值守 市级:设立政府总值班室,由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管理,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总值班室要配备3名以上专职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规范,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以内。 镇(街道):设立值班室,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配备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送;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以内。 村(社区):设立值班室,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有专人负责值班和信息报送;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以内。 企业:设立值班室和视频监控室,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以内。 学校:设立值班室和视频监控室,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有专人负责信息报送;不得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以内。 五、制度建设 市级: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包括办文、档案管理、联席会议、隐患排查评估、风险分析、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信息员工作、应急值守、信息报送、预警信息发布、专家决策咨询、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督查等制度。 镇(街道):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包括办文、档案管理、隐患排查评估、信息员工作、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 村(社区):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办文、档案管理、隐患排查评估、安全管理、信息员工作、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 企业: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办文、档案管理、隐患排查评估、安全管理、车辆管理、食堂管理、车间管理、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 学校: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办文、档案管理、隐患排查评估、实验室安全管理、食堂安全管理、校园车辆安全管理、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 六、应急平台 市级:按照省、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标准和要求,建立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实现与省、市和县直单位的互联互通;“一网五库”(应急工作联络网和预案法规数据库、典型案例库、物资动态数据库、应急专家数据库、抢险救灾队伍数据库)全部建立,并及时更新和有效管理。 七、队伍建设 市级: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家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设备到位,规章制度完善。 镇(街道):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设备到位,规章制度完善。 村(社区):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设备到位,规章制度完善。 企业: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规章制度完善。 八、应急物资 市级:针对易发、常发的灾害,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及通过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供给,应急物资筹备充足,布局合理,调配及时。 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针对易发、常发灾害,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九、避护场所 市级:制定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城区内建成不少于5万平方米的室内、外应急避护场所,指引标志清晰明显;建立引导队伍,制订简明应急预案,储备基本物资。 镇(街道):建成不少于1万平方米的室内、外应急避护场所,指引标志清晰明显;建立引导队伍,制订简明应急预案,储备基本物资。 村(社区):建成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应急避护场所,指引标志清晰明显;建立引导队伍,制订简明应急预案。 十、应急经费 市级:应急管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足够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经费足够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十一、宣教培训 市级:制订宣教培训方案;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办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主办的应急管理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每季度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不少于1次。 镇(街道):制订应急宣教培训方案;每年开展应急管理培训不少于1次。每季度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不少于1次;设立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栏。 村(社区):每年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不少于1次;设立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栏。 企业:制订宣教培训方案;每年开展应急管理培训不少于1次;设立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栏。 学校: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每学期安排应急知识课程不少于5节,每学期至少对教职员工应急管理培训不少于1次;设立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栏。 十二、应急处置 市级:按照规定报送紧急事件信息,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反应迅速,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必要时能协调相邻县(市、区)等参与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及时、准确。 镇(街道):按照规定报送紧急事件信息,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反应迅速,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必要时能协调相邻镇(街道)等参与应急处置。 村(社区)、企业、学校:按照规定报送紧急事件信息,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反应迅速,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先期应急处置; 十三、善后处置 市级:及时查明本级负责处置的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并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积极协助查明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并协助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及时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制定善后工作计划,并在重建方案规定的时间内恢复辖区内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