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市府办〔2010〕41号
关于印发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节能规划的通知
|
市直有关单位: 《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节能规划》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兴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节能规划
前 言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推动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节能型低碳工业园区,根据国家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广东省的《广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10至2020年,重点规划了到2015年节能的目标和发展重点,并提出2020年的目标。 规划分五个部分:园区能源利用现状,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 节能专项规划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转移工业园中长期节能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节能项目建设的依据。 (如无特殊注明企业外购电力折标系数按1.229吨标准煤/万千瓦时计算。)
一、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下称园区)概况及其能源利用现状 (一)园区概况 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地处兴宁城区西北面,贯穿于叶塘、新陂、龙田、合水镇,省道S225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并且已有部分工业入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400公顷,建设期10年;其中首期规划建设规模为341.7公顷。 截止到2009年底,已落户企业24家,投产14家,工业总产值3.69亿元,主导产业为电工产品,总产值超过3亿元,占全园的80%以上。 (二)园区能源利用现状。 1. 能源利用情况。 (1)园区按总体规划的指标计算,园区总用电负荷约为5.125万KW,年用电量约为24600万KW·h,首期工程范围内用电负荷约4.44万KW,年用电量约为21312万KW·h。 (2)园区用能主要为工业用能,从能源消费品种看,主要是电力、原煤和成品油。2009年,年用电量2541万 KW·h,折合3122吨标准煤;年消耗原煤6000吨,折合4200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约为0.68吨标准煤。 (3)园区的能源利用率较高、节能效果显著。目前园区主导产业是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入驻园区的企业主要是能源消耗相对较少,产品附加值较高,能源利用率比非园区企业相对较高。入驻园区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园区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节能效果显著。 2. 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能监管能力建设滞后。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节能法规政策执行监督、协调、评价体系。政府节能管理部门与节能执法力量非常薄弱。原有的能源利用监测机构经费来源不固定,监测装备落后,人员较少,监督管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政府在节能方面投入少,经济调节和激励政策不到位。 公共财政没有专门的节能财政投入预算,对节能改造、节能设备研制和应用以及节能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 (3)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工作新机制。 节能体制不健全,尚未形成比较健全的节能制度体系和运行良好的节能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节能的融资机制、项目运营、技术服务等机制还没有建立。国外普遍采用的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因不具备基础条件,没有法规政策支持,在园区还无法广泛推行。 (4)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总体上看,园区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同时由于缺乏鼓励节能技术推广的政策和机制,多数企业融资困难,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较为困难。 (5)节能统计、信息传播能力建设及宣传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节能统计信息不完整,节能信息传播不畅,难以适应节能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难以满足节能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和节能的主体,由于缺乏对供求信息、节能新技术、管理方式的了解,节能的积极性很难提高。当前园区节能意识淡薄,浪费能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节能宣传、培训工作力度远远不够。 二、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市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耗都将快速增长,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十分艰巨。 (一)能源约束矛盾。 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3500亿元(按2005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9%以上,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6%,能源需求将达到2.3亿吨标准煤左右,对能源资源的可供量、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能源安全供应提出了严峻挑战。 预计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所需能源折合约22万吨标准煤。 (二)生态环境问题。 园区能源利用效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3万吨标准煤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045万吨,烟尘 0.045万吨,这将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建立绿色兴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 机电产品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必须面对国外有关节能标准的技术壁垒以及国内对产品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的要求。 根据省委、省政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园区必须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创新机制,强化宣传,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循原则 1. 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园区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2. 坚持依法监管与政策激励相结合。 建立和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的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和低能效设备(产品)的发展;加强日常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分阶段、分步骤地强制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3. 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节能降耗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自觉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产品结构、增加深加工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4. 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推动全社会节能。企业和用户作为节能的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对节能的投入和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5.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对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要严格依法管理,明确目标措施,公布能耗状况,强化监督检查;对中小企业,要在严格依法管理的同时,注重政策引导和提供服务。建筑节能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商用和民用节能的重点是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 6. 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 节能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园区主管部门要带头节能并引导、规范用能行为,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企业和消费者是节能的主体,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依法履行节能责任;中介机构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节能目标。 1. 宏观节能量指标。 到2010年万元GDP(2005年不变价,下同)能耗由2009年的0.68吨标准煤下降到0.66吨标准煤,能耗下降3%,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9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2.2%。202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5吨标准煤,2010~2020年的年均节能率为2.2%。 2. 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 2015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新材料产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3. 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 2015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家和广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一致。 4. 工业园区节能的宏观管理目标 2015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2020年树立起较深层次的“低碳经济”理念。 四、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 汽车及配件企业. 以已建成的云山汽车为代表的汽车装配制造企业,是带动整个上下游行业采用节能技术的龙头企业。支持汽车制造企业改进技术,全面综合采用节能技术,采用先进节能内燃机、开发使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清洁能源的车身轻量化等新型高效汽车,降低油耗,提高燃油经济性。鼓励相关汽车配件企业发展和使用变频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 2. 光电产业。 以合水富来为代表的节能环保光电产业,重点支持这些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新工艺、新材料开发高效照明光源。 3. 机电产业。 机械加工、五金、电子产品是园区重要的主导产业,重点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机电产品,发展变频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促进风机、水泵等通用机电产品提高用能效率,提高节能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降低电子产品的待机能耗,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的电子产品。 (二)重点工程。 1.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稀土永磁电动机;实施高效节能风机、水泵、压缩机系统优化改造,推广变频调速、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 2.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在重点耗能行业推行能量系统优化,即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改造和改善管理,实现能源系统效率达到同行业最高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3. 建筑节能工程。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推进集中供冷和空调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等。 4. 绿色照明工程。 建立促进绿色照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照明新技术、新产品、新型照明设计的发展。加快对工厂企业、园区景观照明、写字楼、公用设施等进行高效节电系统改造,用高效节能荧光灯替代白炽灯,高效大功率自镇流紧凑型荧光灯代替汞灯,用由发光二极管(LED)替代交通信号灯中的白炽灯,用节能型镇流器替代传统镇流器。 5. 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等措施,加强节能中介机构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完善节能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节能监管体系,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对园区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将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二)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积极开展大电力用户的能效评价工作,推行电力保障自愿协议,逐步建立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三)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监督管理的力度。 建立健全节能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强化节能执法监察队伍的能力建设,落实编制和执法经费,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强化节能监察监测。 (四)建立完善节能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节能信息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节能信息指标和评价体系。组织建立园区节能信息传播系统,形成快捷、高效的节能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建立公益性的节能咨询网络,为园区全方位提供节能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 (五)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加强对园区内耗能超过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的监管,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能量平衡分析和能源审计、诊断等能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节能责任制,将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 (六)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深入、持久、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宣传,从点滴做起,不断提高节能意识。将节能降耗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提高企业节能的自觉性。组织建立节能信息传播体系,建立公益性的节能节电咨询网络,为园区提供节能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技术和典型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七)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园区统筹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推广,加强节能节电示范工程建设,促进节能技术在园区内的推广使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组织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同时组织开展原材料、水等载能体的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认证工作。 (八)制定入园企业能耗准入和产品准入标准。 所有落户产业转移园的工业企业,必须经过节能评估,能耗指标不得高于国家和省规定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同时入园企业生产产品也必须符属于绿色环保和节能产品,严禁落后产品生产企业入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