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兴宁县,天南独一隅”,这是清代县令卫希骏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兴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得益于这些优越的条件,兴宁四季宜耕宜牧,形成了优质稻、蔬菜、水果、油茶、养殖、茶叶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格局,是广东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兴宁地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多小时,光热充足,雨量较丰,温暖湿润,具有发展农、林、果、牧、渔等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广阔平坦、土壤肥沃的宁江盆地也为兴宁发展水稻种植,成为广东省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目前,兴宁粮食单产位于梅州市首位、全省前列。据统计,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77多万亩,总产34.8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4万亩,总产29.3万吨。
市农业局副局长罗志高说:“兴宁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有悠久的粮食种植历史及极佳的粮食生产环境。我市百亩以上规模种粮专业合作社有20多个,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00多个。其中,在2016年,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在我市种植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 1537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提出了“绿色、高质、高效”的口号,由以前的粮食高量生产向提升质量双提升的转变,鼓励全市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稻种植。
市农业局副局长罗志高说:“继续加大创高产攻坚模式, 全市杂交稻亩产要达到1200斤以上,同时也要有2成的优质稻增加经济效益。优质稻亩产要达到900斤以上。”
我市不仅盛产粮食,还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油茶之乡”。据可查史书记载,兴宁在明朝崇祯年间就有种茶的历史。建国后,龙北的官田茶曾入选粤东八大名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被载入《中国茶志》。80年代中期,我市大力发展种植单丛、奇兰、黄金桂和高香型品系等优质茶,全面推广发展名优茶生产已近三十年。目前,全市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径南、永和、合水及部分乡镇的山区村,茶叶种植面积3.12万亩,良种面积2.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90%以上。
市农业局党组成员钟学文说:“兴宁是单丛茶之乡,在90年代的时候同梅州各县区一起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了8块金牌,一块银牌。在90年代,兴宁还专门建设了茶都,零售、批发、集散于一体,是全省茶叶市场的首创。”
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25万亩,主要分布在罗浮、黄陂、大坪、罗岗、黄槐、石马、径南、水口等镇。全市今年油茶挂果面积约18万亩,茶果总产量约4.8万吨,茶油产量约3600吨,油茶产值近6亿元。
市林业局营林股负责人说:“2009年至现在,我市积极扶持油茶产业发展,实施了韩江上游油茶产业带项目、中央财政涉农生产油茶产业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5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32个,1000亩以上的基地25个,全市加工企业规模以上较大的有4家,培育了一批知名的茶油品牌。”
除了继续擦亮这三个国字号金字招牌,近年来,我市充分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重点打造蔬菜、水果、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建设。据统计,2017年全市柚果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10多万吨,产值4.68亿元。全市龙眼种植面积3.2万多亩,总产6万吨,产值4.56亿元。全市李果种植面积3.2万多亩,总产5.59万吨,产值1.34亿元。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多万亩,总产量60万吨,总产值约8亿多元。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4.1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89万吨。
近年来,我市还积极鼓励和引导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回乡创办现代农业基地等市场主体,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 " 四大经营主体 ",推进精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
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 89 家,其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18 家,梅州市级 31 家。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 663 家。现有 11 个产品荣获 " 广东省名牌产品 " 称号,12 家企业农产品荣获 " 广东省名特优新 " 荣誉称号,8 家富硒农产品基地通过梅州市批复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