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风(1588—1651年),字道见,兴宁县石马区马下乡人,中国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他出家后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初称半僧先生,又称牧原和尚、跛者道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后决计落发出家,游齐、鲁、吴、越山水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寺,以及杭州、嘉兴、闽南诸刹,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
何南风平生遍读各家学说,化异同之见,认为儒家与佛教在好些方面表里相关,联系密切,于是创立了“横山堂”学说,独成一个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流派。这一派流传甚广,在广东、江西、福建以及东南亚一带都有其门徒。距今一百多年前,有梅县湾下一侯姓门徒将“横山堂”教义传到泰国,创建了龙福寺。泰皇常偕后与公主到该寺巡烛礼佛。如今已六传至原籍兴宁的彰慈大师(石善光,兴宁黄陂人)。彰慈大师住持后,将其教义又迸一步发展,何南风一直被其门徒奉为本师。
清初,何首倡在闽粤赣交界处,一个小镇旁的河流上建一桥,带头慨捐不少白银,并为之序。其文日:“天有缺,女娲氏炼石补之;地有缺,造桥而通之;人有缺,修德而补之。斯桥而造也,上通江西,下达福建,惟望仁人君子,慷慨解囊,共襄美举。是为序”。这座桥终于建成,此事也广为流传。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初,何南风于江西豫章普济寺病逝,终年64岁。何南风所著诗文不少,但他不愿集而成书,每数月,即取手稿投之水火。今仅存其门徒辑录的《讱堂余稿》一集,罗香林将它编入《兴宁先贤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