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名录有古今各界人物105位,以卒年先后为序。
陈南一 石马区人。宋嘉熙元年(1237年)进士,任翰林宣教。
周仕贵 江西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兴宁知县。任内将县治由洪塘坪徙至今城镇,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内。
王 琏 兴宁人。明正统九年(1444年)举人。官至南京工部员外郎。著有《王员外集》。
秦 宏 江苏人。明成化年间任兴宁知县。任内主持拆除兴城土城墙,改筑砖城626丈。
曾 奎 宁新区洋里乡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任国子监学正。
王 淧 兴宁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以贡选任广西平乐县令,后擢升为养利州知州、南宁府同知。
史懋文 浙江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任兴宁知县。主持修学宫,建尊经阁,并请汤显祖撰《尊经阁记》,镌石立碑。
何麟图 石马区三联乡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武举人,任山海关总戍边将。
刘熙祚 江苏武进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任兴宁知县。在任七年,曾主持编修《兴宁县志》六卷。后擢升浙江道御史。
傅耀祖 原籍福建。清初到兴城后街落居,以制扇为业。其子孙后迁居永和榄子围,使制扇业在永和一带兴盛起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石咏竹、石娥啸 黄陂区人。咏竹生于明末,著有《菜根谭注》和《隋园诗话》。其子石娥啸,清康熙举人,著有《小匡卢诗文钞》。近年均由罗香林编入《兴宁先贤丛书》。
陈龙光 兴宁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贡生,授新会训导。著有《燕游草》、《冈州游草》、《五爱园林诗草》等。
曾荣科 宁新区洋里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曾任江苏昆山县令,其《曾玉峰先生文存》由罗香林收入《兴宁先贤丛书》。
王粤麟 石马区人。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任贵州永宁知州。
罗学旦 兴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拔贡生,先后担任四川蓬溪、直隶大城等地知县,颇有政绩。其名作有《万寿先生图》、《万佛图》、《乌鲁木齐赋》等。
何登瀛 石马区人。乾隆三年(1738年)参加编修县志。乾隆七年(1742年)登进士。其任山东博兴知县时,把兴宁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博兴人,该县始得种植水稻。
何映柳 石马区人。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曾任四川剑州知州,人称“何剑州”。
陈兰桂 永和区成鹊乡人。清乾隆八年(1669年)武进士,常舞130多斤大刀,曾任驻京提塘官。
罗清英 宁新寨子村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著述颇多。其著作编成《松亭诗文抄》,收进《兴宁先贤丛书》。
陈琼光(1799—1821年) 坭陂区宣明乡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757年),年方十八,登武进士榜,钦点二等花翎侍卫。
吴熙乾(1760—1837年) 龙北区霞洞乡人。清乾隆时武秀才,其诗作《重编战马吟》广传于世,还撰写有《岭南咏古》一卷。
仲振履 江苏泰州进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兴宁知县,任内禁赌博,移陋习修城门,办书院,修县志等,有政绩。在任六年后调东莞任职。
陈 焘 兴宁人。道光元年(1821年),被委派办理河南水运总工程,竣工后被提升为彰德府知府。
王杞薰 坭陂区汤一乡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武进士,钦点三等蓝翎侍卫。
傅兆瞵 兴城镇人。清代贡生,著有《爱春楼赋诗》、《小南京》等。
陈其藻 石马区人。清廪贡生,著有《毋自欺斋集》十二卷、外集五卷、《羊城古迹诗草帖》一卷。
陈晃褛 陈撷仁 宁中鸭桥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派人到江西吉安学习木质高型织机的制作方法和织布方法,在兴宁推广,使兴宁的矮脚抛梭织机更新换代,发展了织布业。
许水长 新陂区茶塘乡人。他与许福梅、许壬庆等,从清代起,世代相传从事土木建筑、油漆、雕刻,是远近闻名的许家师傅。
张焕记 福兴区墨烟张人。从清代起,他与张云记、张兆记等开创墨业生产。所产墨条、墨丝、墨片质量优良,销路广阔。
曾享奎 宁新区洋里乡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从江西兴国学回制造土纸技术,在家开业,发展至全村。所产土纸、纱纸远销各地。
王吉其 何文龙 新陂区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发明以“打梭”代替“抛梭”织布方法。木工巧匠何文龙制作高型打梭机,时称“何文龙打梭机”。嗣后,何又改用木制自动打梭机,再次改革兴宁的织布技术。
茹欲可 陕西三原人。清进士,曾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兴宁知县,任内兴办新学,创本县第一间图书馆。民国4年(1915年)任天津《益世报》主笔时,被袁世凯派人毒死。
刁振谦(字信德) 兴城镇西郊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民国元年(1912年)赴美国入偏西炉利亚大学,获医科卫生博士。回国后任上海同仁医院医师、北京《英文导报》编辑。
刁敏谦(字德仁) 兴城镇西郊人。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民国4年(1915年)委充为驻英使署编纂员,教育部授予留学英国法律博士褒奖状。民国6年为北京《英文导报》总编辑,著有《中国国际条约义务论》、《中国新宪法》等书行于世。
黄亚水 兴宁人。清末在兴城开设金星楼,烹调技艺超群,承办“三八席”、“鲍鱼燕翅席”,称著一时。
张祖基 兴宁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神学院毕业后,在东江、韩江各地传道,所著《谚语格言韵编》为传世之作。
何公博(1874—1911年) 原名天翰,石马区新群乡人。曾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
刁奕纯(1868—1919年) 刁坊区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自筹经费创办蚕业学堂,是为兴宁首间专业学校。
陈谷芗(1871—1919年) 福兴区板桥陂人。参与创办兴民学堂,为驻校董事之一。
饶景华(1880—1933年) 宁中区洋岭乡人。民国初年任虎门长洲各要塞司令长、陆军部咨议等职。
刘洪若(1894—1935年) 罗岗区白水寨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毕业。曾任兴民中学校长、兴宁县代县长、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军李济深部秘书、大余县县长。
罗金兰(1876—1936年) 宁新区水楼村人。早期同盟会员,曾任北伐军炸弹营营长、广东筹饷总局参议等职,兴宁民众医院创办人之一。
罗策群(?—1937年) 宁新大圳乡人。国民党军一五九师副师长,在上海罗店抗日战役中立功受奖,后在南京江岸指挥战斗时以身殉国。
袁玉光 罗岗区蕉坑乡人。国民党军第四军某团一营少校营长。“一·二八”事变时,于上海罗店抗日阵亡,终年34岁。
黄文思(1900—1938年) 大坪区大塘乡人。国民党军一九五师副师长,在南京与日军交战中阵亡。
罗树顽 新陂区家庄乡人。民国11年(1922年)任兴宁县知事。1927年起任西庄布厂董事长。
张振寰 兴宁人。民国15年(1926年)在兴城创办张家园制药厂,所产肥猪菜、济众水等疗效好,销路广。
孙天麒(1863—1942年) 径心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副贡,著有《宦鄂集》、《吟古今史诗》、《竹枝词》等多部诗集。
萧 诚(1882—1942年) 叶塘区大路乡人。曾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教授,有专著《实用测量学》等。
曾叔其(1868—1946年) 福兴区瑞徽围人。20世纪初,在兴宁、广州、佛山等地从事染织实业。民国8年(1919年) 任广东省第二届省议会副议长。在职期间,对维护工商业及兴宁旅穗同乡做了不少有益之事。
刘纯珊(1878—1948年) 叶塘区大众乡人。早年参加黄花岗起义及北伐战争,后任十九路军独立旅军需主任兼后方办事处主任,在上海炮台参加抗日战争。
李博仁(?—1948年) 宁塘区石岭乡人。早年参加革命,曾以笔名“艾锋”发表诗作,其中部分被收入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中。
张一中(1905—1949年) 宁中区茔下人。国民党军一五四师少将师长、六十二军副军长。
何添荣(1912—1950年) 石马区马下乡人。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惠阳地区特委书记。
袁荫庭(1892—1951年) 罗岗区蕉坑乡人。民国18至25年(1929—1936年)任兴宁县立一中校长。长校七载,悉心办学。民国28至37年冬任国民党兴宁县党部书记。在职期间,参与反共,迫害进步。1951年“镇反”时被处决。1986年经兴宁县人民法院复查,改判“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萧剑华(1903—1952年) 女,叶塘区大路乡人。民众医院妇产科主任。民国22年(1933年)在汕头乐育助产学校毕业后,回兴推广新法接生,是兴宁第一个女助产士。
伍汉屏(1889—1952年) 新圩区泰山下人。曾任国民党军四七二旅少将旅长。其任国民党南路总司令陈济棠部团长时,曾坚决执行陈济棠为长征红军让路的协议。民匡30年(1941年)与乡绅筹建南区中学,任董事长。
李汉煌(1923—1953年) 宁中区宁安乡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复旦大学中共三支书记。1951年10月起任青年团上海市工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袁颂芬(1890—1958年) 罗岗人。中山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1958年,英国女皇曾授予“国彦(MBF)”勋衔。
何乾元(1926—1958年) 黄陂区禾村人,禾村小学教师。1958年6月3日下午,在抢救两名溺水学生时不幸牺牲。县人民政府发给“革命工作人员牺牲证书”。
巫 敏(1906—1960年) 罗浮区浮南乡人。于民国17年(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在朱德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任团部技术书记。后历任工农红军营部政治委员、苏北华中局组织秘书、辽东分局情报部科长等职。1952年调任大连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1960年病逝。
罗晓维(1908—1960年) 新陂区家庄乡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兴宁县委委员。解放后,任兴梅专署工商科长兼专区合作总社主任。
何 蔚(1880—1961年) 永和沙坪乡人。民国22年(1933年)出任最高法院庭长,1952年在台湾任司法院大法官。
张 英(1891—1962年) 永和区大成乡人。曾任国民党惠潮嘉特务大队长、兴宁县自卫总队长等职。解放前,曾多次率部进攻苏区。1949年5月参与兴宁和平起义。翌年移居香港经营藤器业。
陈肇纲(1907—1964年) 石马区上庄乡人。曾任兴宁县参议会副议长,兴宁一中、宁南中学、南区中学教员、校长。
潘振中(1927—1964年) 永和区湖乡人,曾任永和湖乡小学教导主任等职。1964年5月,在抢救溺水儿童时不幸牺牲。
傅思达(1905—1966年) 永和区榄子围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美术系。他的画曾在重庆和英国伦敦展出,后结集为《思达之画》和《庐山画集》出版。
萧蔚民(1907—1966年) 叶塘区人。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采访部主任、广东省新闻处长、《华南日报》社长、兴宁县长等职。1949年5月,兴宁解放时,迁居香港。
卢怀光(1915—1966年) 刁坊区墨池乡人。早年参加中共地下工作,兴宁解放后任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县文教科长等职。
钟丙凤(1890—1968年) 叶塘区岳桥乡人。知名骨科医生。1927年起在兴城开设“锦春堂”。曾任县第四届政协常委。
张伯瑶(1901—1969年) 女,叶南区中社乡人。曾任兴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县第四届政协常委,是兴宁著名妇产科医生。
曾新泉(1913—1969年) 宁新区洋里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其创作的雕塑《钢铁工人》和油画《农机专家之死》受到好评。
黄汉华(1915—1969年) 福兴五里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新运剧社、乡村服务团,宣传抗日。建国后在兴宁文工团工作,曾任兴宁县人民电影院经理。
邓耀明(1907—1969年) 永和区松树坪人。曾在兴宁电厂、兴城铜器社和兴宁电机厂担任技术工作,1962年被选为汕头专区科协委员。在电机厂工作期间,经反复试验,设计并指导生产出5千瓦、10千瓦至120千瓦等多种型号发电机。
柳甲声(1912—1971年) 揭阳县榕城镇人。著名中医,兴宁县中医院首任院长、主治医师、县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陈耀沾(1927—1973年) 刁坊区大桥乡人。1948年冬加入新民主主义工作团,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叶塘区委副书记等职。1955年春调入学校工作,先后任坭陂中学、兴宁工业学校、兴宁一中校长。1956年被选为中共兴宁县委候补委员。
何新发(1915—1976年) 石马区洋门乡人。华南师范学院教授、物理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
练荣光(1921—1976年) 黄陂区甘砖村人,黄陂区径心小学教导主任。自19dd至1976年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1976年6月29日下午因抢救溺水学生不幸牺牲。
刘绍武(1909—1976年) 合水区人,曾任国民党军一五九师中将师长、第四战区六十四军副军长等职。民国36年(1947年)在香港宣布起义。建国后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
张怀玉(1902—1977年) 女,兴城镇人。民国14年(1925年)在兴城创办怀德女子学园。
罗凤超(1907—1977年) 永和区军社乡人。经济学家,曾任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
曾问吾(1896—1979年) 黄槐区人。曾任国民政府边务室少将主任。其《中国经营话域史》于民国25年(1936年)出皈,曾获较高的评价。
罗超群(1926—1981年) 叶塘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曾任《华南画报》、《羊城晚报》等报刊美术记者和编辑,报刊上发表过不少版画作品。
傅思均(1912—1981年) 永和区榄子围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曾出版《洪秀全》等著作。
何心石(1907—1982年) 别名灌梁,永和区石陂乡人。曾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圉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台湾逢甲大学教授。
龚建章(1911—1982年) 大坪区鸽池乡人。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疟疾专题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寄生虫研究学会理事长。
何捷芳(1919—1982年) 石马区人。民国27年(1938年)任中共兴宁一中党支部书记。1973年任山西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林 浪(1905—1983年) 叶塘区苏京乡人。1952年任宁中中学校长,1954年后任华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曾出版诗集《秋叶集》。
彭丽天(1912—1984年) 罗岗区人,华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曾出版新诗集,并发表汉魏乐府研究论文多篇。
罗基宏(1919—1984年) 宁中区鹅湖乡人,太极拳师。他的太极拳理论文章曾在《体育报》和香港《新武侠》上发表。
朱田光(1920—1985年) 大坪区朱坑乡人。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人口研究室主任。
罗应强(1906—1985年) 福兴区锦华乡人。菲律滨华侨,为矮岗小学、华侨中学修建校舍慷慨捐资。
李伯球(1904—1986年) 梅县城东人。中国农工民主党负责人之一。民国28每(1939年)任兴宁县长,曾积极支持抗日宣传活动。后被认为“有浓重左倾和赤化色彩”。遭省府撤职。
陈日章(1900—1987年) 兴城镇南郊人。旅港嘉属商会常务会董,热心桑梓教育事业,赞助家乡办学。
朱瑜良(1913—1987年) 宁中区人。华东大学教授兼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无机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萧冀勉(1901—1987年) 叶塘区人。民国29年(1940年)任浙江保安第一纵队司令,与侵华日军作战数次,予敌重创。1949年赴台,先后任国防部中将部员、陆军总司令部高参室主任。
胡方明(1923—1987年) 原名胡庭芳,宁新区人。曾任广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农牧渔业厅咨询小组副组长。
刘宪荣(1919—1989年) 罗岗镇白水村人。1952年起历任区委书记、公社书记等职。1980年任中共兴宁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81年被选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
罗永杰(1934—989年) 叶塘区人。曾任中国防痨协会江西分会副秘书长,著有《肺结核防治》一书。
李谷兰(1905—1990年) 宁塘区石岭乡人。工商界知名人士、实业家。民国30年(1941年)捐资创办宁塘中学。解放前支持革命,解放后任广州远光电池厂经理。退休回家后,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副主任。
黄汉英(1905—1991年) 合水镇人。解放战争后期,曾以国民党十八兵团司令李振的代表身份,与中共代表商谈起义事宜,尔后积极协助李振率部起义。建国后曾任兴宁县政协常委、民革兴宁县委主委、顾问等职。
何坤祥(1929—1991年) 宁新镇洋里管理区人。1956年后历任乡、区、公社主要领导职务。1976年11月后任中共兴宁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县长等职,1984年5月任县政府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