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有没有到兴宁实地考察过,地方志没有记载。但兴宁学宫里的《惠州府兴宁县重修尊经阁碑记》却是汤显祖所写。
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今年去世四百周年。他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高峰,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曾与广东结下不解之缘。他在雷州半岛、粤北、粤中和澳门等地都留下了足迹和作品。但他有没有到兴宁实地考察过,地方志没有记载。不过,兴宁学宫里的《惠州府兴宁县重修尊经阁碑记》却是汤显祖所写。这又是怎么来的呢?
汤显祖破例接待兴宁史令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时任兴宁知县的史懋文(江苏金坛县人)偕博士王学渊、连瓒等人,专程到江西临川谒见汤显祖。辞职后赋闲在家的汤显祖正潜心于戏剧创作,不与权贵交往。但是史令一行的到来,却让汤显祖放下手中的笔热情接待。他们是同乡、同窗,还是同僚?其实都不是。汤显祖称史令“为人伟好,颀秀而髯,望之知其神君”。而史令是慕名前来求助的。他知道汤显祖不仅写出了口碑极佳的《牡丹亭》,还是重视地方教育的好官。
万历十九年(1591),在南京礼部任职的汤显祖,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矛头直指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等,揭露他们贪赃枉法,甚至对万历皇帝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进行了抨击,因此得罪朝廷,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他到徐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知县创办贵生书院。他还写下《贵生书院说》一文,陈述办学的宗旨,宣扬“君子之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让人们珍惜有限的人生,重视教育,开启民智。他离开徐闻时还写了一首诗:“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表达了对徐闻及贵生书院的眷恋之情。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到浙江遂昌任知县,又创办了相圃书院,创建了遂昌最早的图书馆——尊经阁。在他任职五年内,教化乡梓,政绩斐然。
共同志趣成就碑记
史懋文这次专程前来拜访,不为别的,就是请汤显祖为当时在兴宁学宫内改建的尊经阁撰写碑记。
史令与汤公不仅有共同的志趣,而且心灵相通。明代万历年间,兴宁人烟稀少,全县不上两万户。当地长有一种断肠草,俗称“大茶叶”。民间经常发生“构讼不休积成械斗经年”的事件,也有百姓因口角是非而争斗,软弱者竟服大茶叶自尽。史懋文出于爱民之心,明令禁服大茶叶等毒草,如有违者,咎其父兄子弟。同时发动人力挖除、焚烧毒草。对此,汤公赞扬他是一位“民有怫苦,矜哀之,忍于刑”的好县官。鉴于“兴宁士半寒酸,家鲜藏书”的情况,史公广置经史百家著作藏于尊经阁,为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对此,汤公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经于圣典,纬于贤谟,肴于史志,稗于百家。芟疵还醇,惟经是尊。”
崇尚礼义,从思想上认识生命的重要性,是汤公与史公教化乡民的共识。对于这位从千里之外登门求助的地方官,汤公自然豪爽地答应下来。
究竟汤显祖有没有到兴宁县实地考察,地方志没有记载。后来洋洋一千三百多言的《惠州府兴宁县重修尊经阁碑记》的确是在汤显祖的笔下诞生的。文中引用了史懋文的一段话,作为碑文的主旨:“尊天者用其日月风霆,而后曰仁;尊父母者用其声色意气,而后曰孝;尊生者用其饥渴寒暖之时,而后曰知。《经》于人如天、如父母、如生,尊而用之,性命形色之微,文理事业之大,皆取乎是。”文末有四言诗36句,概述了人杰地灵的宁昌沃野:
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雄雄学宫,富丽而迁。如寐斯钧,鼓角在前。东有鸡灵,宝山烛天。神光贵人,凤翔其西。属海于河,或委或源。毗于六经,光响亘延……
(陈蔚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