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国华
时隔四年,江苏睢宁县再次被舆论包围。此次引爆舆论的,依旧是“信用”二字。6月19日,睢宁县网络科从搜索引擎里,检索出铺天盖地的“信用”字样。媒体和专家学者均质疑,认为睢宁大众信用管理打分评级系统,是给人划分三六九等的“良民证”;对于“获得信用加分可优先低保评选等款项”,学者认为,低保是针对贫困人群的,信用加分跟贫困有何关系?(新京报,7月2日)
江苏睢宁“大众信用管理打分评级系统”在质疑声中走过四年光阴,然而,时间的流逝非但未能打消民众原初的质疑,更因其对该“信用评级系统”,一面宣称已将社会强烈质疑的“闹访缠访扣分”等内容删除,另一方面却拒绝向社会公开此系统修缮后的情形,由是逗引得舆论的目光再次聚焦。回想四年前这套信用评级系统推出不久遭质疑继而低调推进的情形,这次仍旧拒绝公开评定细则,实在令人遗憾。
其实,睢宁这套征信系统之所以为社会所诟病,当地对这套系统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则在于这套征信系统“在原点上就有问题”:政府为民众信用打分评级,难以超越主办者自身的利益考量,“闹访缠访扣分”等内容更被指为是政府部门为方便社会管理的举措,某种意义上涉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
睢宁这套征信系统被人调侃为向民众发放“良民证”,已经表露出社会对“政府给民众信用打分评级”的不满。观照世界一些地区的社会征信系统,大都由超越政府和民众的社会第三方主导,其信用评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减少公共治理主导者的麻烦”,而是从超然高度客观评定信用等级,推动公共治理健康前行。相比之下,睢宁的“大众信用管理打分评级系统”,由政府主导对民众信用进行打分评级管理,带有较明显的价值偏向色彩,很多内容明显是为了减少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麻烦。这显然难以令人信孚。
这套系统脚步蹒跚的原因,还在于公共部门和社会民众在社会征信方面的明显反差。政府主导给大众信用进行打分评级,那么,对于作为“公仆”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谁来给他们的信用进行打分评级?从现代公共治理的角度来讲,作为服务者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其应恪守的信用标准理应比普通民众更高,针对他们的征信系统的建设也更加刻不容缓。现代善治理论还指出,公共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信息理应公开透明,接受民众监督,回应民众质疑,致力于双方间的良性互动。然而,为贪墨官员的“清廉”背书,重大灾难事故的瞒报延报,官方否认的“小道消息”一夜间就成为现实……在一次次“官谣”成真的过程中,公信力在流逝,“塔西佗陷阱”在不远处时隐时现。
睢宁大众信用评级制度引发争议,在于其存在多重缺陷:政府主导难以超越自身价值偏好,确实存在“为方便自身管理”的嫌疑;将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征信内容进行强制勾连,给人以“连坐”的感觉,涉嫌侵犯民众合法权益,于法治正义有亏;原点方向的错误,使得此征信制度难以服众,执行低下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此看来,更应进行信用打分评级的恰恰是公共部门自身,而作为公共权力委托人的普罗大众,理应是政府信用评级的不二人选。当然,社会征信体系的内容,理应包括全体社会民众,不论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还是体制外的普通民众,都应该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当中。毕竟,“民无信不立”是一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强势群体的公共部门及公职人员,理应比普罗大众有着更为高标的社会道德和心理道德,毕竟官风政风对民风的影响更为深远。(凌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