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30日公布的年报,该基金受托投资运营的广东1000亿元基础养老金去年收益率为6.2%,跑赢同期2.6%的通货膨胀率。作为“首单”基础养老金投资运营,广东经验引发讨论。养老金为啥要投资?养老金拿去炒股了吗?谁来保障养老金安全?针对百姓关切,记者进行了采访。
养老金为啥要投资?
如果将养老金体系比成一个金字塔,那么塔底是政府主导的基础养老金,塔中是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补充养老金,塔尖是个人商业保险,也就是说基础养老金是用来为养老“兜底”的,不允许有丝毫闪失。
目前,我国基础养老金分散在各地方,累计结余2.8万亿元,由于资金仅限于存入财政专户或购买国债,扣除通货膨胀率,年均收益率为负数。广东千亿基础养老金委托投资运营实际就是推动养老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有益尝试。
浙江省社会保障部门一位负责人坦言,浙江基础养老金累计结余2000多万元,只能放在国有银行,近5年,平均收益率仅为2.5%,但同期通胀率为3.4%。
实际上,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在国际上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山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岳经纶认为,一方面我国养老金标准在不断提高,结余数字不断刷新;另一方面养老金缺口问题也不可忽视,而且养老压力还会日渐加大,让结余的“养命钱”增值非常必要。
但是,对于这种委托投资的方式是否可以如法炮制,业内观点也不尽相同。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认为,广东养老金委托运营可能只是个特例,养老金是用于当期支付的保障金,与全国社保基金战略储备资金性质不同,不是投资基金,更加需要高度的安全性。
一些专家也提出,广东可以做这种委托投资尝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基础养老金做到了全省统筹,但从全国看,地方基础养老金的管理有的只是统筹到市,甚至是县一级,资金池子非常小,也就很难实现投资运营。
养老金拿去炒股了吗?
投资运营养老金就是拿去炒股了吗?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受托投资运营广东千亿基础养老金之初时就称,不要把“委托投资运营”误读为“入股市”。
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介绍,针对这笔资金将采取更为审慎的投资方针,主要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企业债、金融债等有固定收益的产品,委托人可获得不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
从全球养老金投资运营机构看,其都是以组合的方式投资,往往涉及信托、证券、股权、衍生金融工具等领域,并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比例,这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养老金投资风格是稳健审慎,主要着眼于固定收益、长期收益。
根据国际经验,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的效果往往非常显著。一些发达国家养老金中有相当比例投资股票,养老金在股市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股市的稳定器,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正如一些投资机构者所指出的,中国股市目前还没有达到国际上一个成熟市场的标准,投机氛围仍浓重,养老金进入股市的确需要审慎,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进入股市,而是要在产品设计上更严密,将风险降至最低。
谁来保障养老金安全?
养老金安全无疑是其“生命线”。广东社保基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广东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约定,委托期内年收益率不低于4.2%,这主要就是为了体现安全性。
“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根本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着手,有章可循无疑至关重要。”英大证券股票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指出。
事实上,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法律框架已经构建。据介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正式列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如果通过立法,则意味着全国社保基金的运作有了制度与法律的保障,也意味着基金的运作将更加公开透明。
根据这份条例,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严格遵守比例限制,例如股票投资不高于40%,股权投资不高于10%,海外投资不高于20%等,这些硬规定都是着眼于基金安全。
“养老金投资运营应在财务管理上更加规范和完善。应发挥人大对社保基金预算的监督,应在资金管理和收益方面保持公开,并引入第三方的机构对委托的资金进行评估,从而确保低风险,收益也会有较大保障。”岳经纶认为。
一些专家也指出,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水平与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完善紧密相关,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仍较为薄弱,养老金投资运营也不会超前很多发展,应该在大胆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问题、及时纠正。(新华网,记者 何雨欣 侯雪静 叶前)
扩展阅读
养老金并轨进展:3000余万事业编人员或7月开缴社保
2014年上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养老金并轨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该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4年也因此成为养老金并轨破题之年。
千呼万唤 养老金并轨政策迈出关键第一步
早在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然而6年过去了,试点地区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4年,这一誉为“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之年被寄予厚望。新年伊始,即有媒体在前瞻大事时表示,饱受争议的养老金双规制有望在今年破题。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去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在社会保障方面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双轨制”、“待遇差”问题。
3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国家层面的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仍在综合研究,另外还会按照分步实施的方式,哪方面改革条件成熟,就会马上推行实施。对于养老金“双轨制”何时并轨的问题,胡晓义表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已给出答案”。报告里有一句话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它是列在2014年重点工作里面,所以是已给出时间表了。
3月底,有媒体传出消息称,人社部已经完成养老金并轨方案的制定,目前进入论证阶段,其核心内容是根据公务员的工龄进行一系列计算来确定如何补齐养老保险。但当天下午消息即被辟谣。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延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务员养老金并轨方案还在讨论中,并没有定论,所谓“公务员养老金将按工龄补齐保险”也只是其中一个意见和观点,“这些传出的消息不可靠”。
4月中旬,尽管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最终的方案还没有出炉,但媒体报道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需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的原则已经确定了”。
5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至此,养老金并轨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相较2011年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而言,“终稿”减少了24条。
6月上旬,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陈蓓表示,今年北京市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本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同时从制度完善、基金收支平衡、财政投入、经办能力建设等方面统筹研究,待国家颁布具体政策后,本市将按要求并结合实际进行落实。
谋篇布局 15省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已经完成
2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此后,各省纷纷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或意见。截至5月中旬,山东、云南、上海、四川、天津等15个省份完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合并。合并后各地缴费档次均有所调整,另有部分地区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水平。
以山东省为例,两保合并后,缴费档次已经在全省统一为100元至5000元12个缴费档次。与此前新农保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相比,参保人的缴费选择更加多元化。不仅如此,自今年5月1日起,山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65元提高到75元,提高后比国家规定水平高出20元。
有专家表示,全国范围内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合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不会迟于2015年。
影响深远 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下月参加社保
据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于5月1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按照《条例》的要求,有分析预计,随着新规于7月1日开始实施,逾三千万的事业编制人员将开始参加社会保险。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条例》只作出原则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建忠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误读的存在,说明有些人对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改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此番的事业单位社保改革,诸如“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并没有给出可操作性规定。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金并轨的最大难题是从哪里找钱,养老金制度有3个环节:找钱、管钱、发钱,而这3个环节首先是要找到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中国新闻网,记者 秦辰)